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每周动态 | 空间大数据(3.29-4.04)

来源:??????2019/4/9 14:48:53??????点击:

一、学术研讨

智慧旅游移动服务模式的构建思路

根据《“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发展目标,国家旅游局提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等技术进行旅游信息管理和服务。基本此政策背景,借助导视标牌二维码、手绘地图、地图自助终端、智能手机等线下媒介,结合微信平台、导游导览系统等线上应用,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的智慧旅游移动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1、线上线下旅游服务的设计思路

依托智慧旅游基础数据,应用LBS地理信息位置服务、微信平台和二维码等技术平台,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地图导航、微官网、微导游、微商城等线上应用。其中,(1)慧旅游基础数据深入研究和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概述、地理位置、历史故事、学问价值、重要景点、游玩项目等背景资料,制作和包装导游导览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720°全景、VR/AR三维展示信息等基础数据,以及每一个特定二维码对应Html5页面展示内容;

(2)线下媒介基于百度、高德、Tencent等电子地图和遥感影像提供的地理信息,结合艺术化手段设计和制作旅游手绘地图,并分析游客途经路线及活跃区域来选取地图自助终端的合适部署点位,分析游览线路上的重要讲解景点来布设导视标牌二维码的合理位置;

(3)线上应用注册微信公众账号,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基于智能手机和微信平台的LBS位置服务和二维码扫描功能,接入百度、Tencent地图API,实现线上导游、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移动服务。


      2、智慧旅游移动服务的技术路线

(1)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相结合的LBS技术来实现手机微信端的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租赁云服务器来实现数据存储管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移动应用子系统。

(2)为导视标牌、手绘地图、地图自助终端等线下媒介配备专属二维码。

(3)借助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访问Html5页面或关联微信公众号,并关联微官网、导游导览、定位导航、在线商城、AR互动体验等线上应用的访问入口。


二、探索实践

(一)新时代广州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实践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国土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8年9月,广州依托“三规合一”“多规合一”以及“两规”试点工作基础,重点从底数底图、战略目标、用地管控、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实践。

      1、结合“三调”进一步摸清国土空间规划的底数底图

1)面向资源统筹,结合“三调”核实自然资源家底。统一技术标准,在“三调”基础上理清森林、水、湿地等重要资源数量和分布,初步摸查了各类自然资源现状情况。

(2)面向用地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细化优化建设用地内部调查。广州在“三调”工作分类的基础上,细化各类公共服务、工业仓储、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调查,调查精度实现最小上图面积由200平方米提高至80平方米。

(3)面向资源精准配置,摸清人-地-房-设施基础数据。全面摸查人口、用地、房屋、道路和设施现状,科学评估人口需求与空间资源配置、设施承载能力等匹配程度与变化规律。

(4)面向城市发展,摸清经济社会和城市运行相关数据。通过经济普查、交通调查、手机信令、POI等社会经济数据,评估分析城市社会经济、交通、公共服务、职住关系等情况。

通过“四个面向”,从土地到空间资源,应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底数底图。


      2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建立战略-定位-目标-指标传导路

 量化城市战略目标,制定空间规划核心指标和城市发展体征监测指标两类指标体系,并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实施管理机制。规划核心指标重点管控空间和资源等空间要素,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城市发展体征监测指标重点管控各类经济社会要素,对城市发展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3、创新用地管控方式,完善全域用地管控

建立“功能分区+用地分类”的分级管控机制。在市域层面划分主导功能分区,将主导功能划分为13类(其中城镇类8类,生态类1类,农业农村类3类,海洋类1类),并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结构引导要求,制定主导功能分区管控规则,明确功能引导方向和相关管控要求。在片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层面,采用规划用地管理。用地分类按照“一级并列、事权化、传导性”的原则形成两级分类体系。一级类按照资源类型和管理权限,将用地划分为14个类型。二级类对应于地方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事权,进一步细化为66个。

      4、实施保障方面,建立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的信息平台

通过完善规划全流程的平台功能,汇集各类空间性规划数据,与全市各类系统平台建立广泛深入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对规划实施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监管。

(二)智慧可持续城市模式及实践

 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初期就已经有相关的实践探索,如1999年新加坡的“智能岛计划(Intelligent Island)”,提出了建设新加坡ONE(OneNet for Everybody)“新加坡一体化网络”的智慧城市模式架构。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已开始采纳智慧城市的理念,许多城市开始加入智慧城市的实践,根据智慧城市委员会的数据,到2020年,40个城市将被视为智慧城市,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88个,如韩国的松岛国际商务区(IBD)、阿布扎比的马思达尔城(Masdar City)、葡萄牙的信息谷(PlanIT Valley)、挪威的智慧博得(Smart Bod?, Norway)等,这些城市部署了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组件,如射频识别(RFID)、嵌入式系统、Wi-Fi、WiMax、LTE、ZigBee、机器对机器通信(M2M)、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统一通信和协作等,是新型智慧可持续城市的实验案例。

      1、韩国仁川松岛IBD

该项目设想构建一个开放的基于IP的平台,然后由当地企业构建应用程序,计划将能源、电信、流量监控和安全系统连接到一个智能网络中。公用事业企业可以向同意在能源高峰期间关闭电器的居民提供较便宜的收费;汽车企业可以向司机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指示,自动支付通行费,并在发生事故时向警方和医院发送紧急信息,城市的公共和私人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向任何人提供和接收。

      2、阿布扎比马斯达尔新城(Masdar City)

马斯达尔市的目标是建成一个零碳、零汽车和零废弃物的城市,完全无化石燃料、100%可再生能源,80%的用水将在现场回收。

在马斯达尔新城的规划和设计期间,工程师们确定了创建和维护智慧可持续城市所需的超过25个应用程序,这些应用与智能电网、智能电器、智能建筑、交通系统和全市公共信息系统相联系并加以控制,系统将实时可持续性和能源消耗信息传递给马斯达尔市的工程师,同时马斯达尔新城将对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新型智能电器进行测试,包括冰箱、炉灶和洗衣机/烘干机等,这些设备将配备智能电表并连接到城市智能电网,传输实时消费数据,并允许在非高峰使用时间运行非必要的功能。

      3、葡萄牙波尔图信息谷(Plan IT Valley)

依托城市操作系统(UOS),由分布在整个城市和城市环境每一项功能的巨大传感器网络提供实时数据,并收集、合并和分析数据,以便对城市的不同部分及建设过程的每个进程有更好的了解。

同时将这些数据无限期存储,为不断优化城市操作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并预测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例如,反馈供水供电网络的错误信息,从而消除断电或断水的可能;进行实时交通控制,当发生事故时,该系统可以通过合并不同的数据(如时间、季节或天气)来预测未来几个小时的影响,交通将改道,并提供公共交通工具。而且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将不断开发的新功能和应用程序添加到UOS中。


      4、挪威智慧博德(Smart Bod?, Norway)

博德在智慧城市多个维度上体现了促进创新的潜力,被视为“智慧城市政策和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代表性案例,这些智慧城市的维度分别是:技术维度、组织维度、合作维度和实验性维度。

通过使用动态地理空间App来规划和管理智慧可持续城市,包括公众参与规划和建设新的城市和改善现有的城市。从这点上,智慧博德成为智慧城市2.0的良好范例。


      从以上四个新的智慧可持续城市模式和案例中可以看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注重利用新的智能科技来实现未来可持续城市,利用物联网及数据技术使城市逐渐走向零能耗、零碳排放、零废弃物、水资源回收利用,同时以智能技术保障更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注重公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性,使城市的发展走向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