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06.14-06.20)

来源:??????2021/6/24 16:12:51??????点击:
一、狠抓落实、强化监管,东莞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为加快违法用地整治工作进度,近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2020——2021年违法用地整治督导会议,对违法用地整治进度较慢的东城、塘厦、黄江、寮步、大岭山等镇街进行督导警示。

会议传达国家和省关于卫片执法的相关政策,通报2020年以来东莞违法用地总体情况和整治进展情况,肯定各镇街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指出存在问题:

1、部分镇街(园区)违法用地整治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

2、倾倒余泥渣土违法占用土地禁而不止;

3、部分建设单位依法用地意识较弱,未批先用、批少用多等问题突出。

会议逐一分析东城、塘厦、黄江、寮步、大岭山等镇街的违法用地情况,要求进一步压实整治责任,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疏堵结合,严控偷倒余泥渣土等固废违法占用土地;严肃查处,既查事也查人,既查违法事实也查决策过程。对于涉及刑事责任、党纪政务责任以及涉黑涉恶的案件,要坚决移送纪检、公安部门严肃处理。

下一步,东莞局将从严落实卫片执法工作要求,坚决推动违法用地整改。

切实提高认识,认清违法用地治理的重要性

要以违法用地查处整改为重要抓手,坚决贯彻落实习大大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大大总书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卫片执法工作和上级部门关于“两违”治理的要求,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行为,确保新增违法“零增长”、存量违法“负增长”。

狠抓工作落实,限期完成违法用地整治任务

对于2020年的违法用地行为,要在6月底前完成整治,消除违法用地状态;对于今年新增的违法用地行为,要按照两违联合执法的工作要求,迅速组织联合执法快速拆除。对整治进度较慢的前3个镇街,将视情况提请市政府约谈。

强化日常监管,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行为

要进一步落实好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强化日常监管,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治,强化联合执法手段,以铁腕治违的决心和毅力,对新增违法用地上的建(构)筑物,坚决铲除硬底化,及时复耕复绿。特别是对占用耕地、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一经发现,必须马上拆除复耕复绿到位。


二、惠州加强海洋区域精准管控 推动海洋经济“一盘棋”发展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惠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今年以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坚持陆海统筹、立体开发,抓好陆海生态空间大保护,协调陆海开发大格局,以世界级港口群和临港产业集群支撑沿海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在惠州南部海洋发展区共建海洋生态保护带,推动深莞惠海洋经济“一盘棋”发展,拓展惠州海洋发展空间,助力全市海洋发展区形成一片“美丽海湾”。

海洋发展——加强海洋区域精准管控,形成陆海统筹立体开发大格局

位于南海之滨的惠州是广东省海洋大市,海岸线长281.4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和海域面积分别居广东省第五和第六。同时,惠州还有海岛162个,约占广东省海岛总数的8.25%,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支撑着城市沿江向海发展。

近年来,惠州市始终坚持“节约优先、生态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成功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当前,惠州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成为惠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

“如何发挥好、利用好、保护好海洋资源,强化规划统筹引领、精准配置资源是关键。”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先容,作为惠州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惠州局认真践行习大大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通过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海洋区域的精准管控,以实际行动守卫惠州蓝色家园,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据了解,惠州正在快速推动惠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该规划的编制,在惠州“1+1+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在海洋经济方面将进一步强化海洋发展区的管控,同时科学编制好《惠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陆海统筹、立体开发,抓好陆海生态空间大保护,协调陆海开发大格局,以世界级港口群和临港产业集群支撑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惠州海洋发展区形成一片“美丽海湾”。

同时,在融入“双区驱动”工作中,惠州还将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强与深圳、汕尾的协同发展,探索在惠州南部海洋发展区共建海洋生态保护带,统筹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与修复,共同改善海域生态系统质量,努力推动深莞惠海洋经济“一盘棋”发展。

海洋经济——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打造惠深联动海洋旅游名片

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惠州发展海洋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惠州已形成以大亚湾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业为重点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初步构建惠州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据统计,去年惠州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占全市GDP的24.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增长极”。

然而,目前惠州海洋产业主要是以临海石化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以及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产业中所占比例低、规模小。

为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全方位谋划推动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惠州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今年5月,惠州局前往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就参与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与深圳进行全面对接。

下一步,惠州将积极谋划推动盐田港——惠州港的联动发展、合作共赢,与深圳共同争取上级政策支撑,拓展惠州海洋发展空间,支撑惠州港做强做大。

同时,以实施《深惠汕海上客运航线基地综合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强惠深两地滨海旅游资源的融合利用,大力推动深圳——惠州——汕尾海上客运航线建设,促进惠深海上旅游、岛屿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惠深联动海洋旅游名片。

今年,惠州研究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工作任务、时序安排和重点项目、重要政策供给等,研究制定惠州海洋强市实施意见,起草配套的实施方案和重大项目清单,为海洋强市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服务保障——推进“阳光用海”提升效能,保障重大项目用海

惠州蓝色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离不开全市自然资源部门的服务保障。

近年来,惠州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重点,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通过主动靠前服务,切实有效保障惠州重大项目用海。

去年以来,惠州局聚焦用海实施环节,把科学用海理念贯穿用海审批全过程。通过参照省海洋主管部门的用海审核审批细则,开展惠州市项目用海审核审批工作;建立市级海域使用权审批的配套监督、实施机制,印发《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市级海域使用权会审会签制度》确定审查工作要点,严格实行对用海项目实行审批前公示、审批后公告工作机制。

同时加快推进“阳光用海”,以“清单+制度+科技”为支撑,全面梳理用海审核审批流程,公开用海项目审核审批办事指南,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规范办理程序等,从业务受理、初审、会审、会签及征求部门意见等环节全程网上流转实现“一个窗口进出”,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及审核审批效率。

此前,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投资有限企业“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填海造地工程用海”获国务院批准,惠州局组建专班引导项目相关配套工程的用海申报,全方位施策做好用海服务,并探索出一套新形势下重大项目用海申报经验。

为打破技术壁垒,更好地引导项目落地和发展,惠州局还在探索组建由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滨海旅游、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海洋经济等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海洋产业发展专家库,为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同时,通过广泛征集市海洋经济发展储备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切实提高涉海项目申报管理和海洋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惠州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惠州局将进一步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埃克森美孚项目配套工程用海工作,持续跟踪、协调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填海造地工程和惠州LNG接收站项目用海工作,以重大产业投资为抓手,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山水工程”推动自然资源一体化保护修复

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保护。如今,走在夕阳下的红树林湿地、东山海鱼礁区,你可以尽情观赏鹭鸟归林、虾蟹嬉戏的多样化海洋生态景观。

2014年以来,惠州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通过种植培育红树林、清理违规用海现象、修复海堤等措施,考洲洋环境逐渐改善。

惠东考洲洋作为全省试点,投入近1亿元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同时还投入1.4亿元,建成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并成功入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同时,还建成滨海绿道、海滨公园、红树林公园、海上栈道、观景台等一大批亲海设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人海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据先容,惠州全面推进海洋、海岛、海岸带生态保护工作,目前,建立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针头岩海洋特别保护区和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约占所辖海域面积的25%,占比全省最高。

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同时,惠州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后,惠州同步投资约1.5亿元开展岸线整治、滨海湿地修复、海洋资源恢复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今年,惠州局将以推动实施“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目前,惠州市自然资源系统已成立工作专班,接下来将制定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积极参与构建大湾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努力为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三、始兴加快垦造水田步伐 助力乡村振兴

田田相连,路路相通,如今,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的垦造水田项目总建设面积已经达到457.23亩,片片规整的农田景色宜人。

垦造水田的主要目的,是对农村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将旱地改造成水田,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量,是解决占补平衡水田指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始兴县在保持土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始兴县在隘子镇实施的垦造水田项目,历时半年,将隘子镇原来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建生产路、灌溉水渠等措施,从过去贫瘠的河滩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从“农人土地窄”,变成“沃野千里织锦绣”,让一片“沉睡”的土地“活”了起来。

此外,项目实施后不改变土地的权属及使用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村民的利益。现在该项目地块已承包给种植大户,让当地村民获得了每年500元/亩的租金。这是始兴县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始兴县乡村振兴的缩影。

目前,始兴县通过垦造水田项目已垦造两千多亩良田,为农民经济增长提供动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硬件势能。垦造水田项目的大力实施,不仅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还进一步挖掘了土地潜力,激发了乡村经济活力,让荒地绿了,农民笑了。

今后,始兴局将继续强化引导,因地制宜地强化始兴县各乡镇的耕地要素保障,不断在始兴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现新突破。


四、矿山生态修复一个都不能少

平复疮痍满目春,江淮矿山换新装。记者近日走进安徽省广德市、安庆市和马鞍山市等地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点,只见过去千疮百孔的山体,被绿色植物覆盖,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共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2516个,占应治理总数的72.7%;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4.75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55.93%。与此同时,在建和生产矿山已全部实现边开采、边治理。

1、广德——肩负重任迎难而上

广德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大理石总储量约8500万立方米、瓷土储量131万吨、硅灰石储量46.87万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于准入条件较低,广德市诞生了一大批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小型矿山企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近年来,广德市坚持废弃、在建和生产矿山并重,不断强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加快推进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工作,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消除矿山地质灾害,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近日,记者来到青龙路口工矿废弃矿地治理项目区,只见昔日的采坑已变身清水塘,四周的坡地已铺上草皮。据先容,该治理项目总面积近140亩,投资约500万元,于2018年底开始进行景观营造和土地复垦,该项目可新增绿化面积近80亩,新增耕地约30亩,新增水域面积100多平方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的治理,制定出台了矿山生态修复包保责任制的工作方案,专门成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督导组,确保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措施有效落实。截至目前,广德市通过矿山整治及土地复垦完成治理36处(共5781.23亩),自然复绿13处(共170.3亩),27处待治理,8处正在治理。” 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平说。规范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化工程。

百家庙村土地整治区原是一废弃的琉璃瓦厂,如今变身为81亩耕地、18亩林地。“过去一遇大风天就扬尘四起,家里到处落的是灰,苦不堪言。”正在麦地里施肥的村民刘旭东说,“现在好了,在这里不仅种庄稼赚收入,而且还是闲游散步的好去处。”

近年来,广德市坚持把在生产矿山“边采边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对全市持有效采矿许可证的16处矿山,严格按照各矿山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全面启动矿山边采边治理工作,对开采终了边坡、闲置区域、办公区、生活区、运输道路两侧等进行绿化,对可视范围内还需开采的边坡、生态破坏区域进行临时绿色覆盖,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改善矿山地质环境。

安徽广德南方水泥有限企业赵山石灰石矿,根据绿色矿山创建要求,不断提升矿山治理标准和质量。仅2020年,该矿完成沥青道路硬化524米、硬化面积3930平方米,挂网喷播面积31949.45平方米,撒播草籽面积27785.29平方米,覆土17433.51立方米,修建排水沟1148米,绿化植树3333棵等,合计投入生态修复治理资金约1000万元。

“与这个企业一样,全市持有效采矿许可证的16处矿山均按要求做到了边开采边治理。”刘平说,“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而且密切了矿地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安庆——“一矿一策”分类治理

安庆市地处大别山区南麓,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一定储量的矿产有45种,矿产地578处。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山体破坏、土地挖损、植被损毁、粉尘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长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安庆市以规划引领、分类施策、绿色矿山创建、探索市场化新路等措施为抓手,着力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该市已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38个,面积达7056亩。其中,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内26个,共计2730亩。该市于2019年度首次实现净增修复面积指标“由负转正”,净增恢复面积840多亩。

据先容,针对全市404个在建和废弃矿山,安庆市于2015年启动地质环境现状详查,对查明的近1.5万亩被破坏的土地资源实施“一矿一策”逐一建档,并据此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5年)》,统筹修复任务,分类治理,分年推进。

宿松县龙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区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宿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石雅煌先容,项目完工后,15个占地近千亩的废弃矿山将变身景观带和建设用地。

“废弃矿山,因其所处位置、破坏面积、开采矿种、地方需求的不同,治理理念也各有所侧重。”安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赵无名说,“既要考虑‘为治而治’,也要考虑‘为用而治’,找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废弃矿山修复红利。”

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三线三边”等重点区域的废弃矿山,安庆市以整体复绿兼顾生态产业发展为重点。“该项目高陡边坡治理面积达7万平方米,恢复生态用地280多亩。”在合安高速公路附近的集贤关矿区桃园治理区,安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修复科科长钱程说,“同时,充分考虑治理区区位优势,编制《集贤关区域概念规划》,将集贤关区域发展定位为创新产业基地、文旅宜居目的地,为将来生态产业落地预留空间。”

针对山区、丘陵区普遍存在的计划经济遗留的村集体采石宕口、“小散乱”矿山宕口,安庆市采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宕底生态修复措施,在消除边坡安全隐患的前提下,不进行大开大挖。宕底通过平整,恢复林地功能。如存在积水矿坑,则改造为灌溉水源或鱼塘等。在怀宁县月山铁矿治理项目点,记者看到,通过塌陷区改造,恢复鱼塘面积40余亩。

安庆市在实施沿江平原地区历史遗留砖瓦窑场整治中,充分考虑土壤和水源条件,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相结合,将露天废弃矿山土地修复为耕地,通过指标交易获益。在望江县沈冲砖瓦石粘土矿治理项目点,钱程先容,该项目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县财政出资54.106万元,恢复耕地52.97亩,新增增减挂钩指标38.93亩,进入平台交易,按35万/亩获得指标交易收益1362.55万元,地方政府和群众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3、马鞍山——复绿复垦并驾齐驱

原本裸露的山体已树木葱茏,山脚下4公顷多的坑洼地已变身果蔬种植基地。这是记者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青山风景区一侧的万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点看到的一幕。

“这里原来是20世纪60年代原村办集体建筑用石料采石场,后来因为没有开采价值被废弃。”当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会勇说,由于无序开采石料,形成了大量陡峭边坡及开采窑口,岩层外露,地形破碎严重,形成地质灾害隐患,对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017年,马鞍山市结合工矿废弃地复垦,对大青山风景区周边的废弃采石场进行全面治理修复,并于当年竣工。

陈会勇先容,项目整治主要分为3个部分:一是植被再造工程。山脚下复垦成耕地。山腰主要结合当地常用植被,选用马尾松、板栗和易生灌木植物复绿。各类边坡主要选用高羊茅、紫惠槐、爬山虎等,采取草灌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处理。二是护坡工程。利用浆砌石质田坎和混植生态护坡。三是客土复原。由于项目区原生土壤全被破坏,复垦成的耕地和绿化区全部实施了客土复原。

“与其他复垦项目一样,复土全部为河塘底部淤泥以及周围荒坡土层。”谈到客土复原,陈会勇说,覆土厚度为0.8米,沉实至少达到0.5米,总客土用量为37600多立方米。覆土后场地平整度不超过±5厘米,覆土的土壤PH值在5.5~5.8之间,含盐量不大于0.3%,符合《农、林、牧生产用地污染控制标准》。

住在附近的万山村村民毕金根说:“大家原来把万山叫做‘癞瘌山’,是大家的一块心病。现在好了,这里不仅栽上了树、种上了草,还有地可种。”

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方成先容,马鞍山市为安徽省4个矿业城市之一,矿山企业众多,以开采铁矿为主,绿松石、建筑石料、灰岩为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马鞍山市因地制宜采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治理措施,分轻重缓急,全面实施工矿废弃地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累计获得国家、省级财政补助约6000万元,治理矿山400余座,治理面积1430多公顷。

“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方成说,马鞍山市不断加大矿山整合力度,矿山由2005年423家锐减至现在的56家,并建成8个国家级绿色矿山,有效推动了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同时,马鞍山加大对违法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查处各类非法采矿案件15起,移送公安机关侦查5起,累计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27514.01万余元,有效规范了矿产资源开采秩序,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五、白洋淀:生态修复中的“华北明珠”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的美称。

白洋淀湿地面积达366平方千米,由14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淀泊组成,淀内沟壕纵横相连,芦荡、荷塘、渔村星罗棋布,叠叠荷塘、莽莽芦荡更是湿地的特色景观。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规划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其中白洋淀则是雄安新区蓝绿交织空间的重要组成。

其实,白洋淀流域的生态环境曾经一度恶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游大量水利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使得白洋淀入淀水量明显减少,湿地功能退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等导致用水量增加,入淀水量急剧减少,1983年~1988年曾出现连续5年的干淀期。因淀泊出现了间歇性干淀、水质恶化等问题,许多珍稀的鸟儿也远走他乡。

白洋淀湿地“生病了”,亟待医治!1997年以来,通过河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上游水库开始加大力度对白洋淀补水,“引岳济淀”“引黄入冀补淀”以及南水北调等生态补水工程也陆续实施,湿地退化减缓,并呈缓慢增加趋势。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加大,入淀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淀区内外环境综合治理、生态补水配套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多项工程陆续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尤其2018年以来,在保证沿线大中城市正常生活用水前提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连年择机向白洋淀上游河流及淀内实施生态补水,加上“引黄入冀补淀”及上游水库等多源补水,补“活”了上游河流,白洋淀水位也提高了。据悉,2020年生态补水确保了白洋淀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

环境治理和生态补水工程实施,使得白洋淀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四类标准。水质逐步改善,水生生物群落亦逐步恢复,栖息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为支撑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201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在白洋淀地区开展了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了白洋淀底泥全面体检,从地球化学角度提出了生态清淤建议;查清淀区耕地和淀中村表层土壤环境质量,研判水位恢复条件下淀泊富营养化风险,为当地退耕还湿、退村还湿提供决策依据;查清淀区及周边浅层地下水质量,助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圈定白洋淀渗漏防治重点区,支撑白洋淀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通过水动力模拟掌握了天然条件、人工补水等不同情境下白洋淀水动力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为白洋淀水动力恢复、围埝清除和生态补水提供地学依据,并完善了湿地水文—气象—地下水综合监测体系,服务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

雄安新区建设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敬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当前,为深入推进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仍需大力推进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整治。

近期,水环中心在已有工作成果基础上,针对国家和省、市政府“十四五规划”积极谋划,从生态地质角度聚焦白洋淀流域上游生态问题,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原则,提出分层次开展太行山区水源涵养区、入淀河流修复区和平原水生态调控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开展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地质调查,助力提升白洋淀上游山区水源涵养能力;开展白洋淀流域水生态调控研究,优化恢复流域自然水循环调控;开展入淀河流生态保护修复调查,为水系联通和生态补水提供依据。

相信不远的将来,白洋淀湿地将得到持续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到自我循环状态,为雄安新区建设“蓝绿交织”的国土空间铺好生态底色。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