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11.15-11.21)
一、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11月12日,自然资源部在京召开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视频会议,总结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出席会议并讲话。
二、政策变化:最新临时用地规定大全
来源:自然微识论坛
2021年11月4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的通知》。与过去相比,这个文件对临时用地有不少新规定,比如明确了临时用地具体范围,提高了临时用地审批层级,要求不得下放临时用地审批权或者委托相关部门行使审批权,简化了复垦方案编制,将临时用地纳入信息系统管理等。本文结合与临时用地相关的其他规定,摘其要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的生态修复产业化问题研究
编辑:李建中
编辑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在“三期叠加”背景下,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生态修复投入需求增加的困境。解决存量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按照生态产业化思路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化。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已经起步,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在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实践探索。亟待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将生态修复产业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生态修复 | 山西:奏响生态修复“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报
樱花迎春,丹若骄阳,紫薇染秋,腊梅傲雪……位于黄河流域沁河支流流域内的白马寺山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地面塌陷治理、矸石山治理、边坡加固、水源恢复、耕地整治和植被重构,荒山披绿装,通过古书院矿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涵养了水源,达到了与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效果,成为了晋城市区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卢艳霞研究员讲述中国耕地保护逻辑、现实挑战及未来之路
文字:卢艳霞11月18日下午2点,由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主办的第五期“土地大讲堂”在线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资源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企业研究员卢艳霞,作了题为“中国耕地保护逻辑现实挑战及未来之路”的讲座。讲座围绕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和改革完善逻辑、老问题与新挑战、未来提升耕地保护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土地资源分会主任委员杜舰主持讲座。
四、如何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评价
按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要通过国家下发图斑评价、地方补充调查评价等方式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评价。
一、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⑨|2018年度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下坪村垦造水田项目
来源:厅耕地保护处
该项目属于地方实施项目,于2018年取得立项批复,2019年取得市级验收意见函。建设规模188亩,新增水田面积153亩。项目实施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系统性工程。灌溉水源来自隆文河下坪段,水源充足,采用自流、提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项目建设完成后,引入现代龙头企业“梅州丰盈乐农业发展有限企业”承包种植,一年种植双造水稻。
?阅读原文? 来源:生态修复网、中国自然资源报、自然资源法律论坛、自然微识论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矿业报、中国土地学会订阅号、土地观察、i自然全媒体、广东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处
- 上一篇:原创 | 探析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通过土地管理促进石材产业高质 2021/11/26
- 下一篇:喜讯 | 中地党支部获“2021年海珠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 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