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空间规划 (09.09-09.15)

来源:??????2019/9/20 15:35:48??????点击:

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2019年第四期UP论坛“社区生活圈”在京圆满召开

830日,2019年第四期“UP论坛”在自然资源部举办。论坛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部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部分规划技术单位代表参加,共同研讨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探索社区生活圈发展的实施路径。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

王引做了题为《北京市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管理》的主旨演讲,根据具体实践,他总结了三条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在城市更新中要查漏补缺、主次应变,依时依势确定主次矛盾和解决方案;二是运用法规+经验的方式预判预留;三是注意“法无定法”,要法规和城市发展规律相结合、政治和技术相结合、理性和感性相结合。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关也彤

关也彤做了题为《大城小爱:以精细化为管理的浦东新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经验》的主旨演讲。以浦东新区建设的案例和经验为例,通过精细化的梳理和调研确定“5+3+X”的15分钟生活圈配置要素,应用GIS等技术手段优化服务半径算法,提升服务设施选点落位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

庄少勤总规划师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有宏观,也注重微观。国土空间规划的初心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他与大家分享了三个体会。

第一,从空间发展动力来讲,大家已经从工业文明的“生产驱动”进入了生态文明的“生活驱动”或者“社区驱动”的时代。工业文明的特征是机械化思维,以生产为本,甚至以车为本。后工业化的生态文明时代要回归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则要回归到美好生活。

第二,把社区当做一个“微城市”来打造。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发展单元和治理单元,同时是生产单元、生活单元、生态单元。未来社区的功能不仅要有生活、工作、交通、游憩四个基本功能,还要应对人工智能、老龄化少子化等人类生存的挑战,提供促进全年龄段学习成长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因此,“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是未来社区功能的标配,社区成为有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城市单元。每个社区单元都激活了,城市才能成为充满活力的、健康的、低运行成本的城市。

第三,新时代营造社区,需要有三种思维。一是生态思维。要把社区看做一个能够成长的生命体共同体,要像自然一样思考问题,注重“生态”的多样性、地方特色和社区的成长性,而不是把社区当做一个机器以标准化的模式来规划。二是设计思维。规划是“设计”的一种体现,“设计”是规划的一种手段。强调设计思维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针对需要治理的问题开展相应的规划设计,提供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此外,规划的设计不仅是空间形态设计,还要考虑政策方案的设计、运行机制的设计。社区营造意味着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调整、完善,需要有针对性的运行设计来协调、推进、达成共识。三是用户思维。就是践行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改变“替民做主”的行政思维,不仅要有“一切为了群众”的意愿,更要有“一切依靠群众”智慧。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塑造未来,老百姓既是空间的使用者,也是空间塑造者。规划师不光是一个技术人员,更要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政府要成为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的平台,引导大家共建共享,在共同创造中感知美好。

他强调,社区生活圈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要内容,要让社区成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单元,由内而外驱动整个城市的更新、再生,让城市因社区而更加美好,让大家因社区而更加美好


二、城市生活圈规划:从研究到实践

城市规划正在向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活质量的方向转型。通过梳理现有城市生活圈和生活圈规划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本文认为在愈发得到重视、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城市生活圈规划仍然面临诸多挑战:(1)生活圈规划的概念界定、范围划定、内涵确定和职能体系划分有了一定共识但仍然模糊;(2)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不明确;(3)规划方法和技术路径仍未建立;(4)实施模式和制度保障需要多方面协作实现。总之,生活圈规划亟待通过一次完整、全面且具有科学依据的实践案例确立一整套规划流程与方法,为未来推广生活圈规划提供坚实基础。

1、城市生活圈规划的挑战

概念界定与范围问题:从生活圈的概念出发,生活圈范围的划定是以家为基础的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范围。与此同时,都市区、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活空间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图1  “城市—都市区—城市群”生活圈体系

内涵界定与职能问题:城市生活圈规划的内涵不应只是关于物质空间的硬环境的规划,还应该包含社会空间等软环境的规划。生活圈体系也包括职能划分、时间划分与空间划分。

1  城市生活圈体系的职能划分、时间划分与空间划分

 

数据收集和管理问题:总的来说,以人为本、从日常生活出发的生活圈规划需要大量的个体位置数据、行为数据和评价数据,这些数据不仅量大,来源也较为分散,如何安全的储存和管理这些数据也是生活圈规划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规划方法和技术问题:笼统来说,城市生活圈规划涉及生活圈的识别及界定、现状生活圈问题的识别和评估,在结合因人群、社区而异的需求后,形成理想生活圈与时空行为,进而在客观物质空间以及社会空间两个角度实现居民日常生活的改善等多个流程。

 

图2  城市生活圈规划的概念流程

实施模式和制度保障问题:生活圈规划注定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实现共同管治目的的规划,这也意味着在实施模式和相关保障制度上面临挑战、需要创新。

2、城市生活圈规划的未来展望

目前来看,如何将学术研究常识转化为应用实践,并推动现有规划实现转型发展,是当下生活圈规划面临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生活圈规划还应该加强时间维度的研究与政策引导。

应对目前生活圈规划所面临的挑战的最好方式是将对生活圈和生活圈规划的现有研究、尝试经验真正落实到一座城市的规划实践中来。通过“选取一座城市、完成一次规划、确立一套流程、形成一份标准”,从根本上确定城市生活圈规划的地位与操作经验,便于未来在更多的城市中推广。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路径

随着新时期高质量和绿色发展背景下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匹配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路径,成为规划监督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要举措。

1、规划监测评估的国际经验

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保持着先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同时,仍然拥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与其建构了事权划分清晰、分层垂直传导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强调空间政策性的规划运行体系有着紧密关系。如:英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指南、地方层面的地方规划以及邻里规划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及监测评估制度,颁布法律,要求区域和地方规划部门对战略目标实施进度和空间政策影响开展年度评估规划,贯穿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设计了一整套纵横交叉的监测评估机制,并规定以“年度规划监测报告”形式向政府部门进行汇报。

2、现阶段我国规划监测评估体系的不足

“终极蓝图”式监测评估流程,导致规划适应性和动态性不强。二过多注重物质空间评估的指标设计,导致规划缺少对人本感知的评估。三缺少对空间经济属性的重视,导致规划在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中失灵。四获取数据途径单一,导致评估结论全面性和精准性不足。

3、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路径思考

保障国土空间监测评估法律定位。应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监督办法》中明确监督实施地位,将监测评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一项基本法定程序,规定监测评估的主体、责权、公共参与和配套政策等内容。

构建过程贯通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目标—指标—操作—调控”理念导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的全流程,建立围绕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过程贯通的规划实施机制,将规划监测评估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类。

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监测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指标的选取和筛选以空间治理、以人为本、地方特色为基本原则,由编制“前”“中”“后”过程差异化指标构成。

搭建纵向传导和横向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平台。国土空间监督实施平台是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基础底版。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覆盖自然资源的国土空间数据体系和数据标准体系,搭建国家、省、市纵向贯通、各行业部门横向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信息平台,嵌入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逐渐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监督实施智慧治理平台。

四、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

本文从新时代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角度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方向,分析总结当前“双评价”和“三区三线”试点成果的不足,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的关键技术创新,建构包括建成区、生态功能区、永久农村地区和城市增长区及其边界的“四区线”划定体系,同时探讨当前亟需突破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提出的技术创新突出了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理性、科学、实用和可操作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取向,并强调其应更好地成为新时代国土空间管理的政策工具。

1、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创新

“双评价”和“三区三线”试点成果:尽管最近三年三部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空间规划理论、方法创新和实践。实际上,真正嫁接和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生态空间缺乏生态安全格局考虑,生态保护区划定过大。其二,农业空间只是注重了“粮食生产”保护和利用,忽略了农民和农村的保护和利用。其三,城镇空间面向“开发”而不是理性、科学的“增长”,城镇开发空间普遍偏大。据此,面向实用的、可操作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关键技术创新。

“三区三线”到“四区四线”划定

建成区,是指各行政环境中连续的城市建成地块(街区),具有高密集的城镇经济、社会、学问、科技活动。

生态功能区划定:在国土空间规划时,需要审视城市或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存在与否,是否具备相关的对生活和生产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空间本身的生产功能,即作为城市或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图1  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功能区作用

永久农村地区划定:永久农村地区是指依托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传统高产稳产农副产品生产区,集中连片能够实现规模生产经营,具有高水平农业管理人员和现代化农村以及传统乡村学问地域。永久农村地区的划定需要通过对现状资源条件、自然地域学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选择确定。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首先,在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加入城市的特征因素,如水网密度、河湖湿地保护等要素,划定刚性增长边界,用于区分可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其次,在可建设区范围内,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的用地增长潜力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等可持续、生长指标划定城市弹性增长边界。

 

图2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技术路线

2、国土空间规划亟待突破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尺度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从宏观规划到城镇设计,其分辨率对不同尺度的规划精度要求不同。

 

空间整合问题:主要存在于国家和省级层面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空间”和城市层面及以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三生空间”的转换。

“有”+“无”=“几”问题: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划定的功能区、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综合,形成包含各类功能区和红线的分布图。对于研究单元内只有一种空间类型的图层,可以直接按照其属性确定空间类型;对于评价单元内涉及多种适宜性属性,需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综合确定空间开发类型归属。

市县规划精度需求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服务的可建设用地评价,应以基础年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底图,将评估结果图与底图进行叠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App进行图斑聚合处理,扣除独立细小图斑和人工用地。为保证红线区完整性和连续性,红线斑块最小面积原则为1平方公里。为“详细规划”服务的可建设用地评价,应满足1∶500地形图精度要求。

3、迈向理性和科学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念创新: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而言,主要解决的是空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转变传统规划价值取向,彰显全面发展、绿色生态、学问传承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编制理性、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国土空间规划: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该运用社会物理学方法、连续性决策、程序规划方法。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应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理念。可操作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建立规划实施的项目库和区域治理机制设计。


? 来源:自然资源部、详规中心、城市规划、中国土地、cityif、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规划师笔记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